English

大杂院的由来

2000-02-16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“大杂院”一词起源于何时,笔者认为应在清末民初,其间有一个相当长的过渡阶段。大杂院,顾名思义,首先是大,其次是杂。“大”指的是地域,“杂”便是指居住者的成分了,而“院”字多指独门独户的四合院、三合院,甚至是王府,所居院落从单一血统,一个家族,一个家庭逐渐演变成了多血统,多家族,多家庭的杂居,一句话,大杂院是多户集居的院落。

造成整齐的四合院、三合院成为大杂院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生了根本变化。从大清顺治入关以来,北京一直实行满汉分城居住的政策。满族人在内城,汉族人住外城。其住宅多为单门独户、自守一寓,这种居住政策一直持续260多年,这种居住政策不单指的是北京,外防族人也是如此。如福州、西安、呼和浩特、广州、成都、庄浪、荆州等地也是满汉分城而居。尽管到了清末,大批汉族官员随着社会的发展相继在内城里购置了房产,也往往是深宅大院,同样也是一个家族,一个家庭居住,不曾有过几户家庭同住一个院落的现象。

1911年,辛亥革命风起云涌,京郊大量人口涌入京城,造成北京城内房屋奇缺,而这时,失去俸禄的旗人正在日落西山,气息奄奄,贫苦的旗兵正在死亡线上挣扎,而世代为官的旗人家庭为了生活、为了摆出昔日的脸和臭架子,不得不将自己的祖产出租他人,以收点房租钱,有的不得不将全部房产典押出去,最后连自己的老宅子也守不住,卖完房产,甚至租住他人的房屋以栖身。

民国期间,北京居民在北洋政府总理似走马灯轮换下,生活更不安宁,十分困难。“七·七”事变以后,北京的四合院内居民大多数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。原来购买的四合院便开始逐步出租。先租出自己不愿住的东南房,再租西房,最后连耳房都租出去了,只留下北房自己住。有的房主将前院、后院划出租与他人,有的将房产全部卖掉,自己也变成了租住他人的檐下客。原先租住别人的独门独院,政局乱了,物价飞涨,租不起了。只好从租整座院子、租大院子改租为小院。从租几间房,改租一间房。居住条件逐渐降底。一所好端端的四合院从最早住一个家庭、一个家族逐渐发展到了两家、三家、四家……这些家庭,家族疏远,关系复杂,这些家庭生活在一起,五行八作聚集在一起,全然是一个小社会。

解放以后,北京市人口急剧膨胀,随着原来四合院中的四五家院内子女相继成家而增至十多家,这十几家共住一个大院子,但不能共使一个厨房,使用一块共同存物的地方。于是四合院内形成了一个新结构。

到了“文革”时期,四合院、三合院、大杂院、小杂院中的家家户户都学会了泥瓦匠活、木工活,人们不再局限将眼前的廊子向外推出以增加室内空间的做法,纷纷盖起了小厨房,小仓库,盖子女居住的小住房。一时间,四合院内东一间、西一间各式各样。人们因陋就简,原来四合院中的十字甬路所分割的四块花圃,转瞬便成了八间小屋。

1976年,唐山大地震波及北京后,北京的防震棚又一次地挤占了四合院、三合院中的仅有一点空隙,挤到了院落的外面,挤占了街巷、胡同,挤向了北京人生活中的所有空间,人们疯了似的跑马占地,圈绳为宅。唐山大地震距今已过去20多年了,然而,在我们北京的院落里仍然有当时的“地震骄子”———防震棚。

今天,当我们走在城内的街巷胡同里时,常常看到,笔直的道巷中不时地露出鲁迅先生笔下的“老虎尾巴”。在街巷中,您还能看到挤占街道的各种简陋房屋,您还能看到昔日的广亮大门、金柱大门,甚至连庙宇中的山门都被砌上而改成了房屋,以供人们居住,甚至成了新婚夫妇的“新房”。

至于您走进了院中,二尺宽的小径弯弯曲曲,脚下是坑坑凹凹的泥地,而脑袋不时地碰着晾衣服的绳子,甚至是低矮简易房的房檐,您能想到,这就是老北京称之的“安乐窝”吗?

如何对待现存的北京四合院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笔者认为,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代表建筑,四合院是老北京人的建筑艺术,它反映出了老北京人丰富的想象和美好的愿望和对生存上的追求。所以,在改革开放的今天,许多老北京人对四合院有着深厚的感情,割舍不断,因为,四合院中养育了我们的先人,也养育了这些对四合院恋恋不舍的老北京人。

(摘自《老北京的居住》,白鹤群著,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。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